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C-130 Hrcules

C-130小檔案

C-130 誕生在「柏林封鎖」發生後。「柏林事件」起因是二戰剛剛結束後,由於蘇聯和盟國間矛盾逐漸激化,蘇聯為向西方盟國加壓,封鎖了所有通往西柏林的陸上道路。

蘇聯認為只要封鎖西柏林一段時間,盟國必將向蘇聯讓步。但盟國立即展開了從空中向西柏林運送救援物資的行動,在長達近一年的封鎖期內向西柏林晝夜不斷的空運物資。

「柏林事件」使各國充分認識到空運的重要性,而性能出色的運輸機是空運力量的核心。因此當時剛由美國陸軍獨立出來的美國空軍,於1951年向美國各大飛機製造公司發出關於新型運輸機的技術招標,為期兩個月,其技術要求細節如下:

運送92名步兵或64名全副武裝的傘兵時,航程必須達到1,980公里;最大載重需達到13,608公斤,能夠運載當時美軍大多數的裝甲車輛、火炮和卡車等大型貨物;貨艙主艙門設計應能使車輛直接進入,必須有空投傘兵用的側艙門;可在土質或鋼板平鋪的簡易跑道上進行短距起降;為了能進行低空低速空投,必須能在225公里/小時的低速條件下做穩定的掠地飛行;能在一台發動機失靈的情況下正常飛行。

第一架生產型的 C-130A 195547試飛,1956129開始交付美國空軍,第一裝備這種新型運輸機的美國空軍部隊是從195612月開始進駐阿德莫爾空軍基地的第463戰術空運聯隊。

C-130 採用上單翼、四發動機、尾部大型貨艙門的機身佈局。這一佈局奠定了戰後的中型運輸機的設計「標準」,後絕大多數中型運輸機都沒有跳出這個框框。眾多的重型運輸機也採用了相似的設計。因此說C-130是當代運輸機的「鼻祖」,也並不太過分。

ROCAF第十空運大隊(10th Air Transport Group)所轄101102兩個運輸中隊共擁有C-130H十九架,駐地為屏東基地。

1984618日,美國雷根總統告知國會,打算賣給台灣十二架C-130H,不久美國國會批准這項軍售。這批C-130是要替換老舊的C-119運輸機。198612月開始交貨。頭兩架C-130H(一架編號1312,另一架編號不 明)在1986922日抵達屏東。

90年代初,訂購另外四架C-130H(編號1313-1316),19951月抵達台灣。1997又簽約買四架 C-130H(編號1317-1320),該年十二月交貨。此時,空軍C-119型機全部除役。隨同這批C-130H,訂購了民航機座椅的莢艙,以方便改裝為VIP專機。

1985 11月,ROCAF人員開始赴美受訓。198671日,在屏東成立101戰術運兵單位(unit)以使用C-130H101單位在19877 1日完成C-130H的換裝任務。

ROCAF199399日首度以C-130H執行空投任務;同年921日完成重裝備空投任務。第二個C- 130H單位,102中隊在1995531日完成換裝;第二天101單位降編為中隊。

19938月,ROCAF接收單架C-130H(編號 1351),本機由Lockheed公司和中科院改裝為空中電子監控機(Airborne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System AESS),空軍改稱其為C-130HEE為「電子」之義。該機確實裝配與任務仍屬機密。C-130HE初由駐屏東的「天罡」(Tien Gan的譯音)空中反制(airborne countermeasure)單位使用。由101運兵中隊負責維修。

199561日,早期預警及電子作戰單位成立,C-130HE成為其首架飛機, 與E-2T19951122日正式成軍。一般相信,第20大隊在200011日重建為一個電戰(EW)大隊,以管控所有電戰資源,包括配屬的 C-130H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