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東港迎王祭典



王爺信仰是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民間信仰,迎王祭典則是王爺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科儀;而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祭典更是臺灣最有人文特色的民俗活動之一,其隆重的繞境遊行與送王儀式,完全遵循清代以來的古禮儀式,八天七夜的祭典過程,彷彿帶領我們進入一扇穿越時空的任意門,讓我們得以一窺屬於台灣民間信仰特有的熱情與旺盛生命力。

王爺崇拜原屬瘟神信仰,臺灣在漢人拓墾之初,由於荊棘遍野,蚊蚋滋生,加上當時衛生不良、醫療不發達,致使瘴癘瘟疫肆虐,因此形成瘟神信仰之興盛。臺灣早期王船祭多因王船飄至,民眾畏懼瘟疫而舉行醮典以祈求遠離疾厄,而東港「東隆宮」則屬原鄉香火分靈類型。按《東隆宮沿革志》之載:主神溫府王爺姓溫名鴻(溫與瘟同音),隋代人氏,貞觀年間唐太宗微服出遊遇難,溫鴻與兄弟三十六人因救駕有功被封為進士,再以平定山西匪亂冊封王爺;後因奉旨巡視天下遭遇海難,太宗乃將之追封為「代天巡狩」,下旨造瘟王船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並敕令凡王船所至,百姓官府一同奉迎。溫鴻成神後每在海上顯靈救難護航,至康熙年間王爺示意放棄漂泊,欲在臺灣東港定居,此乃「東隆宮」肇造緣由。

「東隆宮」溫王爺史略除簡述王爺生平史蹟外,也說明溫王爺與其他王爺為結拜關係,並顯現「神權君授」觀念和「代天巡狩」任務,以及海上救難之神蹟;又謂王爺欲放棄漂泊生涯乃選擇定居東港,這種論點非常人性化。代天巡狩的王爺原本必須雲遊四海、機動巡邏,不應定居一處;然而當溫王爺「流浪」多年之後,選擇東港作為終點,成為東港的守護神,此說不但改變了王爺的職務,也象徵東港的特殊性。

代天巡狩原為政治體制中,天子派遣巡按大臣訪查民情、監督地方官吏的制度,對應在宗教信仰中則成為王爺降臨祛瘟除疫、驅逐凶煞的觀念,王船祭就是迎接當值王爺蒞臨執行巡狩任務的宗教儀式。王船即為王爺所乘押解瘟疫邪煞之船,送船方式有二:火化謂之「遊天河」,放流謂之「遊地河」,目前臺灣的送王船多屬於燒王船遊天河方式。

王船原為遣載瘟疫凶煞之用,演變至今已轉化為神靈,成為民眾膜拜的對象,因此王船建造特別審慎,造船期間並供奉王船爺等神像負責監督工程,且具有許多禁忌。東港王船構造仿如漁船,船體以檜木建造,外形加上彩繪,船上設備甚至比一般船舶更加齊全。

根據「東港文史學會」的刊物顯示,八天的迎王祭典,是由十三項大程序步驟所凝聚而成的─「角頭職務的輪任」、「造王船」、「中軍府安座」、「進表」、「設置代天府」、「請王」、「過火」、「出巡繞境」、「祀王」、「遷船」、「和瘟押煞」、「宴王」、「送王」等儀式。可以說完整呈現了傳承、認宗、敬神、尊道的民風,此祭典文化亦是由當地角頭、寺廟、居民所凝聚而成,歷經百年的演變,而成為台灣民間一種特殊自我的文化,今年正逢已丑正科,個人有幸恭逢其盛,親臨部分祭典儀式現場,充分感受到那種人潮洶湧,虔誠膜拜的人神交流世界。

不過,在幾天的祭典當中,我也目睹了一些現象,由於這是一場盛大的祭典,自然吸引了各地愛好攝影人士,他們的特徵是揹單眼相機、帶腳架、扛鋁梯,我雖然也是其中一員,我卻感受到這個族群中出現了很多不對的事,超越了攝影者應有的分寸,無端惹來當地人的反感,讓許多愛好攝影人士同感蒙羞.......

有些人,一機在手,彷彿神靈附體,衝鋒陷陣,旁若無人,一昧自私的佔位子、搶鏡頭,卻忘了尊重祭典過程諸多的禁忌與禮數,我在想,這種心態下拍出的作品一定沒有內涵。

禁忌,是對神明的虔敬表現,是約束自身行為,是尊重別人的態度,雖然沒有述諸文字,但代代口述相傳,卻是維繫祭典順利進行的一種無形力量。


世風日下,許多人都忽視禁忌的存在,使以往祭典莊嚴隆重的氣氛逐漸褪去,實在令人感慨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