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P-39 VS 零戰



貝爾公司所推出的P-39 Airacobra大概是二戰美國陸軍戰機中,最具特色的一架飛機。

貝爾公司一開始將它定位成一架「飛行機砲平台」,為此該公司大膽的將整顆引擎搬到座艙後方,再透過極長的傳動軸將動力傳至機首驅動螺旋槳。要讓如此精密複雜的機構在高負荷下正常運作,在當時也只有美國這樣具備世界最高級的工業冶金技術的國家才辦得到。

由於引擎後移,機首空下很大空間,可以容納大口徑的機砲成為P-39在火力配置上的一大特點。然而這時候原型機並未安裝任何武器,裝甲和其他量產飛機上需要的裝備,重量上有不小的差距。而且稍後美國陸軍航空隊要求刪除渦輪增壓器,卻導致P-39的性能一落千丈。

大戰一開始,P-39遇上以刁鑽靈活著稱的零戰,極明顯的區居下風,在所羅門群島的航空爭奪戰中,美國陸軍航空隊的P-39,一再地遭到鋒芒畢露的零戰迎頭痛擊,美軍只得將它退居二線並擔任訓練的角色。

零戰的性能在當時的確是所向披靡,不可一世,一旦美軍摸清了零戰的罩門後,零戰就成了被痛擊的對象了。

但是P-39的命運仍未終止,美國轉而將大量出廠的P-39在「租借法案」下運往蘇聯,反而讓這種飛機在蘇聯戰場找到另外一片天空。P-39憑藉它的37公厘大口徑機砲的火力,在對地攻擊與獵殺戰車方面,創下極優異的擊毀紀錄。

大戰結束時P-39總共出場9529架,扣除損失的部分,有4789架運抵蘇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