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空中攝影的運用與限制



空中攝影又稱空拍,是指從空中拍攝地球地貌,獲得俯視圖,是屬於遙測影像的一種。一般來說遙測影像的種類依照不同的載具可區分為以下三類:

一、航空載具:利用飛機或直昇機從空中進行探測,攝影機只能拍攝可見光的波段,具有比衛星更好的靈活機動性,雖然拍攝的範圍比衛星影像小,但卻擁有衛星影像所無法比擬的高解析度,但其屬於任務性拍攝工作,雖機動性高可以補充衛星的不足,但卻無法應付突發情況。

二、衛星載具:利用人造衛星載具進行拍攝,可以感測不同波段的電磁波。因位置高,涵蓋面也就很廣,可以快速收集大範圍地區的地理資料,也因其週期性環繞地球,可以拍攝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影像,更便於科學家們針對同一地區進行長期的觀測和分析,進行環境變遷的分析。福爾摩沙衛星影像即是此種影像類別。

三、無人飛行載具:利用無人遙控飛機(RPV
, Remotely Piloted Vehicle)進行遙控拍攝,所拍攝之相片由於航高低(多為數百公尺以下),因此能提供相當高解析度之遙測資料,但相對的拍攝涵蓋面也就相對小,而且有時因為飛機姿態控制不易,導致幾何校正困難;但其最大的優點是機動力強、可提供最即時的影像、較寬鬆天氣條件即可操作的優點,而且不需有跑道就能起降。

第一、二類的高昂設備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負擔,台灣最著名的空中攝影者梁正居、齊柏林等人其背後是有官方及商業界的支援力量,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本文所探討的空拍是以第三類小型遙控飛機(RPV)進行的遙控攝影。

八八水災期間南投地方政府曾委託民間遙控飛行玩家,以遙控直昇機進行搜尋被洪水沖入溪流的失蹤車輛,當時遙控直昇機即是以空拍的方式捕捉到疑似失蹤的車輪,所以以目前民間私人的遙控載具進行空中攝影,在技術上已不是問題。在商業上也有業者獲得政府的合約,進行河川環保監控,所使用的技術也是第三類。

本次進行的空拍高度約五百英尺,其影像解析度已不成問題,拍攝成本以遙控載具連同數位相機,約在萬元以內,如果已擁有相機,那載具(遙控飛機)就更便宜了,而且它的門檻比遙控直昇機低多了。目前市面上的消費型數位相機已可滿足空拍要求,如果需求更高,以目前的技術都可達成,但是,這種空拍受限於遙控距離,只侷限於一小部分空域內,若要進行更廣空域的拍攝,那就得進入無人自主飛行(UAV,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的領域了,UAV與RPV的差別在於: UAV是無人飛行載具的泛稱,比RPV多了自主飛行的能力。

本次空拍的經驗顯示,若能克服遙控載具在飛行中震動的問題,即可大幅提供影像的成功率,其次飛行中的穩定度也有一定的影響,水平穩定的飛行較易獲得良好的影像,這一點,可以使用陀螺儀來達成,這是下一階段的目標。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一場名不符實的航模展



我發現,在台灣,除了少數軍方辦的活動外,從政府到民間團體,幾乎少有準時依行程表進行的,就像台灣民間的婚慶喜宴從不準時進行一樣,早已成為一種病態的文化。

這一次的西盛航模展之行也不例外。

照理說,身為首善之區的航模活動,應該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的。我看到的場面倒像是一場私人的拜拜活動,時間到了,沒有司儀,沒有致辭,沒有活動時程,飛友來了,各飛各的,工作人員比觀眾多,還自成一圈聊天聚餐........

我很想立刻走人,可是看到飛場上停放了一架DC-3,我只好耐心等待,網路上看他們煞有介事的張貼活動預告,此刻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場活動,比較像是活動前的暖身。

我想,這場活動可能真的只是他們的週年拜拜,不想他們還真的廣為宣傳,我自己受了宣傳的影響跑去奏熱鬧,也就怨不得誰了。

他山之石,下回,如果有機會來辦場類似的活動,我們得有全面的規劃與執行能力才行!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現行空拍解決方案



打從一頭栽進遙控飛行的世界裡,空拍就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這當中也走了很多冤枉路,花了冤枉錢。經過幾年來的摸索,也漸漸領悟出攝影器材的良莠才是左右空拍成功與否的關鍵。

我已經打定主意排除那些號稱輕便又傳輸遠的無線傳輸攝影鏡頭,那些鏡頭用來做FPV(第一人稱飛行)尚可,純就空拍的畫素與畫質都是不及格的,現行的數位相機才有可能滿足我的需求。

越來越重的數位相機要用什麼載具來飛行?Draganfly公司最近打算推出純粹為空拍任務量身打造的Ⅹ4與Ⅹ6兩款載具,
它可以讓搭載的相機做到變焦、改變視角等動作,可是六位數字的高價令人卻步,雖然說UAV早就不是什麼新玩具,它們可都是用國家級的的資源在玩的,就個人而言,我只能從手上現有的載具去做選擇。

我還是會選擇「大笨鳥」,原因無他,就是穩定的慢速飛行而已。

至於一度讓我停滯不前的相機快門問題,現在也有了解決方案,一種名為「間隔延時攝影」的功能似乎可以解決我的問題,我不想也不會拆了相機更動電路去做自動快門,這個「間隔延時攝影」就是我的自動快門,我只要專心飛行,啟動這項功能後,相機會自動作定時間隔拍攝。今天初步測試的結果,證實可行!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相機固定在載具上了。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道格拉斯 DC-3



DC-3是一款雙引擎客機,面世於1935年,能載客30人,只需在中途一次加油便能橫越美國東西岸,再加上設置首次於飛機上出現的空中廚房,及能在機艙設置床位,為商業飛行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

DC-3性能比前代的飛機更穩定,運作成本更低,維修保養容易。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DC-3被盟軍徵召為軍機作戰,軍用的DC-3被稱為C-47。而作戰期間對運輸機需求大增,C-47被大量生產,曾擔任過的任務多不勝數,當中包括執行中國戰場的駝峰航線。C-47亦被視為盟軍取勝的功臣之一。

戰後,大量退役的C-47由軍轉民用,各中小航空公司皆引進這些DC-3以開拓業務及創業,這些以退役物資出售的二手C-47價廉物美,成為各航空公司的旗艦機種。它亦執行戰後冷戰時期的人道任務,當中最著名的便是為解救柏林的「柏林空運」,可說當時全球各地機場皆能找到DC-3的蹤影。

傲空神鷹



美國人聲稱F-15 Eagle在空戰中,總共締造了104架擊墜紀錄而未被擊落。F-15主要的擊墜紀錄都是由以色列空軍在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以色列稱之為加利利和平行動)中締造的,許多敘利亞的俄製米格-21與米格-23被擊落。

F-15迄今仍是美國空軍中最具威力的阻絕打擊戰機,它能攜帶24,000磅的武器深入敵境給予毀滅性地轟炸,在黑夜中精準地標定出地下掩體、經掩飾過的機庫,再利用雷射導引炸彈摧毀。

至今,F-15仍然是美空軍最受歡迎的戰鬥機,它比任何至今現存的多功能戰機均表現較優,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沙漠風暴行動」將本機實力徹底展現出來,而它也對膽敢挑釁的敵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什麼都可以飛,什麼都不奇怪



在早些年,電機馬達的效率不佳,電裝又昂貴,那時幾乎都是油機的天下。曾幾何時,電機馬達越來越強悍,電裝也越來越便宜,電機漸漸的可以與油機分庭抗禮了。

難怪有人說:這年頭,只要有無刷(馬達),門板都可以飛上天!所以,看見天上有不明飛行物體,也不用大驚小怪,只要有無刷,什麼都飛得上去!

這個飛行器應該是「巫婆機」的翻版,巫婆機就是一個巫婆騎著一支掃把在天上飛的東西,有創意的人甚至設計出瓢蟲機,市面上就有人在賣。

電機的好處就是方便、乾淨(沒有油污),裝上電池就可以飛,遙控飛行界有一批人就是電機的擁護者,這純粹是各人喜好不同而已。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空中運輸行動



如果說救災視同作戰,那麼,中華民國陸軍航特部與空勤總隊所屬的直昇機群,在這次救災作戰中,算是將他們的戰力發揮到了極致。

媒體能做的不該只是如此

莫拉克颱風狂掃南台灣,夾帶難見的雨量,對南部地區造成莫大的傷害。莫拉克的水患雖然少見,不過,媒體的風災報導,卻是日復一日沒什麼改變。

「土石流」、「重大災情」、「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五十年最大」、「追究過失」、「水土保持」、「政治責任」、「捐款專線」、「深入災區」,不僅上頭的字眼在這幾年的風災報導中一再可見,就連電子媒體的畫面相信您也相當熟悉。

颱風來臨前,中央氣象局與防災中心是媒體必要的駐紮之地,記者會提醒我們颱風動向及相關的防災準備,我們也會看到忙碌的記者操著不熟悉的專業語言,用力為我們預播氣象;有的媒體遍巡各地的海岸及颱風可能的路徑,那裡布滿了新聞工作者等待狂風來臨。接著,淒風苦雨中,深入到沒有其他媒體出現地區的前線記者,總是淊淊不絕的獨家講述親眼目睹的慘狀;坐困愁城的待援民眾,以及搶救生命的各方勇者則是新聞裡必然出現的主角,而滿目瘡痍的水鄉澤國、飄零四散的車輛家具,還有,狂洩奔騰的土石流亦是不可缺少的場景。風災後,傷亡與失蹤的統計數字、四處慰問與講怪話政府官員,以及儀式性地批評與反省,自然也會例行性的出現在螢幕上供人憑弔。最後,這些令人不忍卒睹的災難畫面會配上傷感音樂、誦經詩歌、捐款專線,聊表媒體對死難者的惋惜與同情。

在年復一年的儀式性報導裡,媒體似乎盡心盡力地關心風雨肆虐過的土地,他們不但開放熱線,並且與民眾同仇敵愾地批判政府官員、呼籲民眾捐贈物資,自己也挺身捐款協助。

不過,媒體能做的應該不只這些。

天候的變化也許是難以掌握,但災難的造成有時卻是可以避免,可惜的是,台灣的媒體總是在災難之後才與我們同甘共苦,才對官員疾言厲色,但在風災之前呢?在歷史上,強調自由經營的媒體重視的自己的角色定位,期許自己不僅能擺脫國家的控制,更能積極地扮演起監督政府的角色,可是,這樣的工作並不是在災難來臨時,含混帶過就可交差了事。

然而,媒體平日卻只在政治鬥爭中煽風點火,爆料式的打擊政治對手,反倒很少見到對政商共謀體制的監督與揭露的能量、找出破壞環境的根本原因。如此,災後的儀式性報導只是自瀆式的自我救贖,下次災難還是一樣的畫面與情景。


這次受創最深的高雄縣,早就被水土保育學者點名是全台灣土地超限使用最嚴重的地區,整個南橫公路沿線的聚落都是搶佔河階台地,是誰准許同意開發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媒體不知道嗎?

沒有人不知道台灣的災難不僅是來自大自然的反撲,人禍更是擴大災難的最大幫兇,社會需要的不是煽情、驚悚、悲傷的短暫感官刺激畫面,而是誠心、深入對環境的關懷;媒體要做的不只是告訴我們災難的可怕與悲傷,或是應景式的對官員窮追猛打,製造某種政治土石流,而是長期對環境的追蹤,以及環保意識與價值的提倡。

對於這個政府,我們已經不存期待,而自詡為國家第四權的媒體們,我們更期待你們扮演烏鴉的角色,充當社會的安全閥,否則,下一次風災,我們還是一樣的畫面、一樣的儀式、一樣的悲傷。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受傷的大地



莫拉克颱風過後第11天,我依然沒直昇機可搭,當然,我不住在災區,不可能有直昇機讓我坐,我只能自力救濟,連夜修補我那架傷痕累累的空拍機,再裝上一台隨時準備犧牲的數位相機,就讓我的「大笨鳥」升空了。

我升空的地方離災區還很遠,是看不到災區慘狀的,我想看的是颱風過後大地恢復的狀況。我們都知道,大自然有它自我療傷的能力,前提是人類不應有過多的干預。

許多年前還在當學生時,曾聽聞一位歷史學教授的感慨:「華人可能是這個世界最勤奮的民族了,任何一塊荒山野地,在他們眼裡簡直就是懶散敗家的罪惡象徵,非得將它開墾成良田沃土才肯罷手.......」其實,教授想說的是:華人世界人口眾多,光是要填飽嗷嗷待哺的肚子就是一個大問題,於是乎,開山闢地、與海爭地成了一種壯舉,人定勝天成為一種美德。

曾幾何時,這些壯舉美德卻變成了我們的惡夢,我們開始為它付出慘痛代價。如今,在這座島上,我們幾乎已經找不到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了,連高山、河流也不放過。當大自然開始反撲的時候,就是人類災難的開始。

20年前,台灣經濟起飛,號稱亞洲四小龍之首,意氣風發的政府邀集了亞太各國政要來台訪問,政要們離台前夕,照例要發表感言,其中紐西蘭總理的談話最耐人尋味:「紐西蘭經濟成長也許沒有貴國快,我們在乎的是為子孫後代多保留一些淨土.......」

2008年初我踏上紐西蘭南島,不禁驚嘆於這個美麗的山水國度,想起那些天來在NZ所見所聞,深深覺得紐西蘭人深愛自然,並引以為傲的是擁有極高的環保意識,不容許任何人為的破壞行為,在這優美的山川景色薰陶下,廣設自然公園來保存其原始的風貌,並拒絕不當的人為開發,所以在這國度中絕對看不到如台灣般因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矛盾與衝擊。

紐西蘭人在環境與開發爭議中矢志維護自然的傳統,是不是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對象,尤其是在災後準備重建的此時此刻。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一則莫名其妙的新聞

這兩天美軍C-130運輸機抵台的新聞一再被說成是「台美斷交30年後,美軍首次抵台」,而且是清一色各家媒體口徑一致,台灣的媒體一向喜歡用放大鏡看別人,卻不怎麼自我要求,修理別人頭頭是道,報導錯誤時卻死不認錯,以致經常出現浮誇聳動、令人匪夷所思的新聞標題。

事實上,美國軍機上一次來台執行任務,是921震災隔天,美軍C-5A運輸機抵達中正機場,當時還看得到機身有美軍的英文字樣,也是在裝卸完後馬上離台。當時的媒體也有報導,難道才過幾年,他們全部選擇遺忘嗎?

更好笑的是,抗議這則錯誤新聞的居然是美國國防部!因為台灣沒有一家媒體報導正確。

今天傍晚:中央通訊社終於悄悄發佈了一則聲明稿,以下原文照登:

「一位美國國防部官員今天主動而鄭重地向中央社澄清,台灣媒體報導美國這次派遣C-130運輸機到台灣協助救災,是美台斷交以來美國軍機首次飛抵台灣,是錯誤資訊。

這位不希望被引述姓名的官員抱怨,作這樣報導的記者未作功課,只要稍作研究,就可以查出,921大地震時,美國軍機就曾飛到台灣協助救災。

這位官員同時表示,台灣媒體也將開往台灣近海的軍艦型號寫錯。他說:「同樣,只要稍作研究(a little research),就可以寫出正確的報導。」


這下子,不止台灣政府在國際間丟臉,連新聞界也貽笑大方了,只是,我一點都笑不出來。

正在高雄外海的「丹佛艦」(USS Denver,LPD9)



它是駛近台灣南部海域支援救災的美國海軍兩棲船塢運輸艦「丹佛艦」(USS Denver,LPD9),與台灣有相當淵源,可回溯到36年前,當時剛成軍不久的丹佛艦曾經靠泊台灣港口訪問。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改喝柴油的飆風戰機



教練的小飆風在颱風過後的假日再度升空了,這次不同的是,它改喝柴油了,真是神奇的傑克!

不同於以往的煤油,改喝柴油後的飆風彷彿是喝了「X馬馬力夯」一般,渾身是勁,推力十足,動作乾淨俐落。這顆K-80E引擎真是夠神奇了,最重要的是,柴油取得的方便性比煤油好太多了!

消失的羚羊夜攻中隊



眾所皆知的AT-3攻擊教練機,均服役於高雄岡山空軍軍官學校飛指部,為官校戰鬥科飛行學員的高級教練機,並作為空軍雷虎特技小組的表演機。

AT-3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飛行性能,最小轉彎半俓只有330m,爬升、加速性能都在同級教練機的水準之上;根據我國空軍實地測試經驗,AT-3與F-5E等戰機在低空纏時,AT-3可靈活閃躲並伺機攻擊,耗油量極大的戰機並佔不到便宜。

但是,很少人知道過去曾有約20架三色叢林迷彩塗裝的AT-3隸屬於空軍第35羚羊夜攻中隊,這是我國空軍在F-16交機前第一個專責對地攻擊與夜間作戰的單位。35中隊早期駐防於台中清泉岡及新竹基地,後來為統一後勤維修,調防至岡山基地。

現在原35中隊的AT-3,在中隊解散後均改裝回AT-3標準規格,並編入官校飛指部的訓練機群編制中。

我國航發中心的AT-3在當年推出後即引起國際注目,並曾有多國向我方探尋採購AT-3的可能性,可惜因當時政府對軍火外銷政策不明,致使AT-3喪失許多商機,生產線在製造60餘架後宣佈關閉。

直到近年海軍成立航空司令部,準備籌建一個中隊以上的定翼攻擊機,擔任快速制海打擊任務,AT-3才重新燃起生機;如果我國海軍能採購具備空射雄二飛彈的 AT-3B,不但能使我國海軍獲得長程打擊戰力,也能使已改制為國營漢翔公司的航發中心重開AT-3生產線,並趁機打入國際市場。

無功而返的小港機場之行



今天早上根據不怎麼確定的消息來源指出,美國軍方即將出動重型直升機來台協助救災,根據先前新加坡經驗與災區地緣關係,我鎖定小港機場為目標,準備等候美國軍機的到來,沒想到還是撲了空。

美軍一架滿載塑膠布的KC-130J運輸機中午12時50分從日本沖繩基地起飛,下午2時45分降落在空軍台南基地,從降落到完成卸貨,全程不到半小時,卸貨後,運輸機立刻啟航飛離。

嗯,還是沒有重型直昇機的蹤影,到底是怎回事呢?馬路消息滿天飛,這種事想必台美雙方早有默契,美方是刻意低調,避免有人藉機炒作台美關係。果然KC-130J運輸機一事,已經有媒體說成「台美斷交30年後美軍頭一遭抵台」云云....人道援助的背後,卻蒙上了令人厭惡的政治盤算。

其實,上網一查,消息靈通的記者們早已獲得訊息了,咱們的國防部早已將消息悄悄透露給媒體,然後媒體還煞有介事的分析說:美軍最有可能的作法,就是派遣駐防琉球的陸戰隊直升機,搭配海軍的兩棲突擊艦,由台灣近海出發,執行搜救任務。

媒體連什麼直昇機都知道了,甚至派哪支部隊來都說了:「駐防琉球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搭配駐防日本佐世保的美國第七艦隊第一兩棲戰鬥群。」

就只有咱們這些活老百姓被蒙在鼓裡,啥都不知,你氣不氣呢?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B-234小檔案



這次八八水災救災任務中,在南部幾個前進指揮所的臨時機場裡,較受矚目的就是波音公司的雙螺旋漿巨型直升機B-234。

Boeing-Vertol 234 MLR為CH-47 Chinook的民用型,當年我國受817公報影響,無法獲得CH-47,美國政府改售我民用型代替。Boeing-Vertol 234 MLR,國內習慣稱為B-234,MLR為Multi Long Range多用途長程型的縮寫,B-234在1985年回國後,編在陸航空中運輸分隊,同年10月僑泰演習中首次公開亮相。

1999年美國售我9架新型的CH-47SD國際型,陸航原計畫獲得新機後將B-234售回美國。2001年內政部消防署成立空中消防隊,3架B-234改撥交空中消防隊使用。2004年空中消防隊與空警隊整併為空中勤務總隊,全部B-234編在3大隊1隊,駐防台南機場。

B-234與軍用型CH-47在外觀上最大的差別在於B-234每側有13個窗戶,窗型較方,而CH-47每側只有5個窗戶,窗型較圓,此外就是B-234的機鼻較圓,CH-47的機鼻略長。

面對部分媒體質疑為何不多派大型直昇機救災,可以一次載運與搶救更多災民,事實上外界忽略了受災的地區,要考慮現在救援目標是山區的村落,上方空域皆不開闊,大型直昇機行動不夠靈活,在這麼狹窄的地方行動限制很多,若要在山間溪谷低飛會變得很困難,連UH-1H都會不慎撞山失事,更何況是這種大型的直昇機。

「不可能的清單」



經過六天的考慮,中華民國政府對國際提出如下清單:台灣亟需數架具有32公噸吊掛能力的大型直升飛機。

消息傳出,全世界一片愕然,真實的情況是:全世界唯一符合這種要求的直昇機,是波音公司的JHL-40,第一架原型機預計2014年試飛。中華民國政府向國際間要求一架根本不存在的直升機,真令人汗顏!

事實上,當今世界上最重型、載重量最大的直升機,大概只有俄羅斯的MI-26,代號「光環」(Halo),該機主要用於軍事運輸,內載加外載總載重最高可達56噸,運載能力相當於美製C-130運輸機的載重量。

每當有災難發生之時,通常最快速出現的救難者,就是從天而降的直升機。目前
我國陸軍最大型的CH-47D Chinook雙螺旋槳直升機最大載重量約12噸,吊掛能力約6噸,可載「小山貓」等小型救災機具進入,但顯然無法擔負運載重型機具到災區的任務。

曾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救難任務中一顯身手的俄羅斯Mi-26,應該是比較合乎台灣的要求,只是龐大的零件後勤支援系統令人瞠目,每小時飛行費用高達1萬1千美元,不過吊掛最大重量也只能20公噸,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都無法載重32噸,救災十萬火急,政府向外討救兵,只是需求不切實際,恐怕國際友邦再熱心,也愛莫能助啊!

UH-1H小檔案



UH-1H是美國在1960年代大量使用的通用直升機,1969年我國航發中心與美國貝爾飛機公司合作生產50架UH1H直升機,隔年首架出廠,總計生產118架,全交陸軍使用。2001年起陸軍移交其中20架給新成立的空中消防隊,空消隊又在2005年和空警隊等單位整併成為今天的空勤總隊。

外界多半以UH-1H已經服役超過30年而批評她機齡老舊,事實上,美國現有的UH-1H直昇機使用超過一萬小時以上,而我國陸軍UH-1H直昇機以目前平均飛行時數五千五百小時計,尚有四千五百小時可用,真正關鍵的問題在於UH-1H屬於單發動機機種,設計之初僅考慮低海拔地區作戰,輸出馬力有限,僅有1400匹馬力,飛航儀錶也十分簡單,對於高海拔山區、海上以及惡劣天候的搜救任務經常力有未逮,2003年阿里山小火車撞山事故,就曾有一架隸屬空消隊的UH-1H因超載又馬力不足而失事。

八八水災當時空中勤務總隊編號NA-502的UH-1H直升機,2009年8月11日在執行運補物資救災勤務時墜毀於屏東縣霧台鄉伊拉山谷下游五百公尺處,包含正駕駛張順發、副駕駛王宗立、機工長黃鎂智等三人全數殉職。

颱風過後的首度飛行



里港飛場似乎在這場災難中安然渡過,沒有泥濘不堪的淤泥;沒有四處橫躺的漂流木;沒有堆積如山的垃圾;雖然隘寮溪依舊是滾滾洪流,里港河堤仍然挺立捍衛著南岸的家園。

所以颱風過後的第一個假日,就已經看到飛機再度升空,在滔滔湍急的洪流上空呼嘯而過。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莫拉克颱風後的里港飛場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受災地區之廣史上僅見,眼看各地災情頻傳,南部諸多飛場相繼淪陷,心想里港飛場一定不妙,今日特地抽空前往探視。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英雄無名,慈航救難



今天一天內看到的直昇機,比我這輩子所看過的總和還要多,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搶救生命。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熱天午後的訓練飛行



近日氣溫一再飆升,導致出門飛飛機的意願低落,寧願跑去圖書館吹吹冷氣。一早小郭來電說要去試飛機,看看外頭是個豔陽天,雲卻跑得很快,風應該不小,今天只能碰碰運氣了。

出了門,九點不到,大老遠就瞥見一架大力士在空中繞場飛行,更高的空域中,還有一架大盤子,今天是個飛行訓練的日子。當然,比起過去那種大編隊飛行,機群蔽空的盛況,此刻只能說是聊勝於無了。

已經有一陣子沒拍大力士,今天發現它進場的角度都是大角度從高空切入航道,跟過去慢條斯理大老遠的五邊進場不一樣,這會不會是高級飛行科目啊?前幾天在Discovery頻道看到美軍的C-5A銀河式運輸機,要進入伊拉克的巴格達機場時,為了避免滯空時間過久,遭飛彈擊落,他們採取的動作是讓飛機急速大角度進場落地,然後緊急煞車,這當然是要經過審慎精密的計算。

我想,大力士的進場方式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