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媒體能做的不該只是如此

莫拉克颱風狂掃南台灣,夾帶難見的雨量,對南部地區造成莫大的傷害。莫拉克的水患雖然少見,不過,媒體的風災報導,卻是日復一日沒什麼改變。

「土石流」、「重大災情」、「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五十年最大」、「追究過失」、「水土保持」、「政治責任」、「捐款專線」、「深入災區」,不僅上頭的字眼在這幾年的風災報導中一再可見,就連電子媒體的畫面相信您也相當熟悉。

颱風來臨前,中央氣象局與防災中心是媒體必要的駐紮之地,記者會提醒我們颱風動向及相關的防災準備,我們也會看到忙碌的記者操著不熟悉的專業語言,用力為我們預播氣象;有的媒體遍巡各地的海岸及颱風可能的路徑,那裡布滿了新聞工作者等待狂風來臨。接著,淒風苦雨中,深入到沒有其他媒體出現地區的前線記者,總是淊淊不絕的獨家講述親眼目睹的慘狀;坐困愁城的待援民眾,以及搶救生命的各方勇者則是新聞裡必然出現的主角,而滿目瘡痍的水鄉澤國、飄零四散的車輛家具,還有,狂洩奔騰的土石流亦是不可缺少的場景。風災後,傷亡與失蹤的統計數字、四處慰問與講怪話政府官員,以及儀式性地批評與反省,自然也會例行性的出現在螢幕上供人憑弔。最後,這些令人不忍卒睹的災難畫面會配上傷感音樂、誦經詩歌、捐款專線,聊表媒體對死難者的惋惜與同情。

在年復一年的儀式性報導裡,媒體似乎盡心盡力地關心風雨肆虐過的土地,他們不但開放熱線,並且與民眾同仇敵愾地批判政府官員、呼籲民眾捐贈物資,自己也挺身捐款協助。

不過,媒體能做的應該不只這些。

天候的變化也許是難以掌握,但災難的造成有時卻是可以避免,可惜的是,台灣的媒體總是在災難之後才與我們同甘共苦,才對官員疾言厲色,但在風災之前呢?在歷史上,強調自由經營的媒體重視的自己的角色定位,期許自己不僅能擺脫國家的控制,更能積極地扮演起監督政府的角色,可是,這樣的工作並不是在災難來臨時,含混帶過就可交差了事。

然而,媒體平日卻只在政治鬥爭中煽風點火,爆料式的打擊政治對手,反倒很少見到對政商共謀體制的監督與揭露的能量、找出破壞環境的根本原因。如此,災後的儀式性報導只是自瀆式的自我救贖,下次災難還是一樣的畫面與情景。


這次受創最深的高雄縣,早就被水土保育學者點名是全台灣土地超限使用最嚴重的地區,整個南橫公路沿線的聚落都是搶佔河階台地,是誰准許同意開發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媒體不知道嗎?

沒有人不知道台灣的災難不僅是來自大自然的反撲,人禍更是擴大災難的最大幫兇,社會需要的不是煽情、驚悚、悲傷的短暫感官刺激畫面,而是誠心、深入對環境的關懷;媒體要做的不只是告訴我們災難的可怕與悲傷,或是應景式的對官員窮追猛打,製造某種政治土石流,而是長期對環境的追蹤,以及環保意識與價值的提倡。

對於這個政府,我們已經不存期待,而自詡為國家第四權的媒體們,我們更期待你們扮演烏鴉的角色,充當社會的安全閥,否則,下一次風災,我們還是一樣的畫面、一樣的儀式、一樣的悲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